作者:王淼淼(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中亚是连接欧亚大陆的主要枢纽,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教育交流合作内容不断深化,机制日益完善,形成了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组织协同参与的教育交流合作体系,有力支撑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智力支撑 中国与中亚教育交流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倡议。它们不仅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智力支撑,而且对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深化地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1999年以来,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签署教育合作协议,支持和鼓励与高校合作、互派教师讲学等,每年向中亚国家提供奖学金和留学生名额。从2008/2009学年开始,中国增设“上海合作组织奖学金”,为包括中亚国家在内的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奖学金生提供奖学金。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成为主要目的地之一和首批参与国家之一。中亚国家国际学生留学的理想选择。 2010年至2018年,中亚国家来华留学生年均增长率达12.33%。通过互派留学生、开展语言培训项目,培养精通双方语言和技术体系的综合性人才,不仅可以满足中国与中亚“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的人才需求,也可以为双方在能源工程、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全面项目合作提供长期稳定的人才和智力支持,保障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性。 地区。 推动多边合作和文化传播,优化区域开放布局。通过知识的流动、政策的交流和文化的联系,中国与中亚国家教育合作成为地区开放格局的战略支点。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已与中亚国家69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96份协议。在推动建立区域知识交流体系的同时,促进科技、教育、产业有机对接,为进一步扩大中国与亚洲地理标志国家投资贸易规模,深化物流、人文、农业、安全等领域交流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在当地开展的一系列学习活动和文化学习体验,吸引了大批了解中国、对华友好的中亚国家留学生,成为中国人民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e 和外国文明。 深化科研创新合作,带动产业升级。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席卷全球、区域合作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和充分合作,有利于打造知识创造、技术共享、人才流通、产业升级的创新价值链,为中国西部及周边中亚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知识匮乏。通过生态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应对、资源开发等,在技术和利用等区域共同挑战领域开展联合攻关,中国与中亚国家可以共享技术标准和数据资源,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构建可复制的创新模式。解决当地产业技术瓶颈的同时满足和维持。帕姆在我国教育体系中通过长期探索和积累而形成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以及工程培训、跨国科学家科研团队交流等创新教学案例。 合作成果不断丰富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教育合作与交流逐步深化,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形成了符合中国和中亚地区发展需求和特点的示范路径。 搭建教育合作新平台,完善长效沟通机制。中国与中亚国家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结合当前发展和需要d 长期规划。通过搭建常态化的沟通平台和合作机制,增进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互动,提高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的科学决策效率。政府层面,2025年5月,中国教育部与中亚五国教育主管部门召开首次教育领域多边合作会议——中国—中亚教育部长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中亚教育部长会议机制章程》和《首届中国—中亚教育部长会议乌鲁木齐宣言》,正式建立了中国与中亚教育领域常态化合作机制。在此框架下,中国—中亚合作机制等新组织产教融合联盟、中亚全球教师发展学院成立。同时发布了阿斯塔纳国际医疗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水资源高效利用及河湖健康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合作项目。在大学层面,2023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发起首届“中国-中亚高等教育合作论坛”,推动中国-中亚高等教育深化合作,促进“一带一路”沿线产教深度融合,为高等教育交流建言献策。政府与大学建立的多边合作机制,为中国与中亚企业家教育交流、教育信息交流一体化搭建了沟通平台各国,这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教育合作的深度和联系。 建立高等教育合作人才培养和资源共享体系。高校和科研机构作为学生交流、联合研究、教师交流、合作办学的主要平台,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教育合作和经贸文化交流。高等教育体系通过聚集人力资源、驱动知识变革,不仅提高了区域教育和科研水平,而且促进了人才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从而促进“产学研用”主体的跨界协作。近年来,围绕能源、农业、生态、数字化等领域促进转化、落实科研成果的具体需求,科技等领域,中国与中亚地区高校国际合作不断开展。例如,西安外国语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大学开展“中乌语言教育与数字化创新合作”,新疆大学与吉尔吉斯斯坦大学成立“新疆大学与比什凯克国立大学联合研究中心”。 推动教育产业国际化融合,赋能区域经济发展。产教融合是中国与中亚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适应当地产业特点,加快技术改造和知识共享,国际教育项目可以从单向学术输出转向以产业需求驱动的双向强化。不仅为跨国人才培养注入了现实动力,也为国际资源共享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新机遇。中国与中亚国家高校科研机构在农业、能源等相关领域开展的联合研究,有效促进了技术转移和产业升级,助力构建区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例如,新疆农业大学与哈萨克斯坦瑟夫林农业技术研究大学联合成立“丝绸之路经济带作物生物育种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为区域农业提供良种及配套育种解决方案。在职业教育领域,鲁班工坊项目旨在帮助中亚国家提高职业教育水平,适应产业分工和人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其中,中国第一鲁班工厂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与塔吉克斯坦技术大学合作共建的恩特拉亚洲学院,开设了热能应用技术和技术测量技术两个马哈利卡,为塔吉克斯坦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相关领域的人才。目前,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也相继推进各自鲁班车间建设。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6日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