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筑中泰交流合作黄金篇章
作者:叶瑞兴、李胜兵(分别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泰教育合作不断拓展,取得显著成果,日益成为增进两国人文关系、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纽带。在构建中泰命运共同体进程中,教育交流合作作为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远的意义。
泰国中学生排队等候p在中国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二号”记录本上签名留言。新华社
各领域教育合作架起中泰人文交流桥梁
教育交流与合作是民心相通的主体工程,是国家关系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中泰建交50年来,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体现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多个领域,实现了全方位的合作、多层次的合作。
在高等教育方面,中泰合作不断推进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截至2025年初,中国在泰留学生人数将突破2.8万人,占占泰国留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中国已成为泰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同时,有2.8万名泰国学生来华深造,泰国在中国留学生来源国中排名第二,体现了中泰两国在双向学生流动中强劲的势头、高度的互信和良好的合作。双方高校合作机制不断深化,围绕“2+2”、“3+1”、“1+3”等多种联合培养模式开展广泛的跨境教育合作,涵盖本科、硕士乃至博士层次。在农业科技、轨道交通、电子商务等领域,我国多所大学实施中外合作办学,“走出去”“引进来”优质资源,提高本地化学习能力,为世界经济作出贡献。该地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与海外崇圣大学合作创办的中医本科专业,开创了泰国第一所中医高等教育。一些大学还创新性地探索以泰语和异国办学形式实施教学。例如,云南开放大学与泰国北部大学合作,建立物流管理、金融、教育教育等本科专业海外教学点,开发本土培养项目。
职业教育合作是中泰教育交流合作的标志性亮点。 2013年,双方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华民国与泰王国教育部合作,为职业教育合作提供制度保障。2016年,首届鲁班工坊在泰国启动,中泰两国持续推进教育融合“职业职业教育”。2023年,双方共同建立“中泰语言与职业教育学院”,启动双学位项目和国际实习基地。 合作已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纽带,为两国发展战略对接提供有力支撑。此外,“中泰职业技术教育合作210工程”通过中外双学位合作办学,将中国210个专业引入泰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模式上,在学科建设、师资培养、课程共享等方面实现深度对接,推动形成制度化、项目化、专业化的合作格局。
在基础教育层面,中泰合作起步早、基础扎实、成果丰硕。自2003年启动国际汉语教育志愿者项目以来,中方已向泰国派遣了2万多名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广泛分布在泰国中小学和各级教育机构,为初级教育汉语教学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泰国。近年来,汉语课程走进泰国大中小学课堂,成为重要的外语选择之一。语文教育不仅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进入泰国的宫殿、政府机构和社区。
教育合作的不断推进,不仅促进了人才交流和学术相互学习,也增进了两国人民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情感联系。越来越多的泰国青年正在中国学习汉语、留学深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成为中泰关系新的使者。许多中国青年来泰交流、学习泰语、体验当地社会风貌、培养人文友谊。教育是促进人与人关系最持久、最有效的纽带。中泰教育合作从“语言互通”走向“精神融合”,从“制度对接”走向“人员融合”,成为构建中泰命运共同体的坚实支柱。
泰国戏剧表演2025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演出活动。新华社
发展战略对接,打造优质中泰教育合作平台
中泰教育合作之所以能够不断深化并实现稳定长期发展,主要原因在于双方发展战略的高度一致和合作机制的完善。当前,随着中泰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深入,教育交流日益从最初的互访向文化交流、语言教学等多领域、多层次、可持续、高质量合作转变和升级。
从战略需求看,泰国正积极实施“泰国4.0”战略和“东部经济走廊”规划,加快从资源驱动型向资源驱动型转型升级。创新制造,重点发展生物技术、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需要大量掌握现代技术、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并重“五通”,为中泰在人力资源开发、教育体系协调、人才流动机制等方面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双方战略非常一致,目标也在转变。在此基础上,中泰教育合作机制不断升级,从双边协议延伸到多层次实施体系。政策层面,双方签署了《高等教育合作谅解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协议》等多项文件。泰王国关于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的协议,明确了学历互认、课程对接、师资交流、共建平台等核心内容,为合作提供了法律和制度基础。在实施机制上,合作正从单一部门主导转向“政府-大学-企业”三方协调推动,以中泰大学校长论坛、中泰职业教育联盟为载体,搭建常态化沟通平台,加强高校对接和成果落地。
合作平台的建设,使中泰教育走向了可观察、可评估、可管理、可建立的轨道。合作平台体系化成为重要保障推动中泰教育深度合作,实现两国发展战略对接。未来,教育合作平台也将从项目型升级为系统化,从松散合作升级为机制合作。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孔子学院为学生开设汉语暑期兴趣班。光明日报记者 王思成 供图
数字教育合作推动中泰数字技术发展
中泰两国在数字领域长期以来保持着密切合作和相互支持。自2015年中国提出“数字丝绸之路”倡议以来,该倡议与“泰国4.0”转型战略形成良性互动。合作领域从海底光缆、互联网数据中心、卫星地面站等基础设施逐步拓展面向5G、人工智能、云服务、大数据等新兴领域。 2016年,华为在泰国曼谷建立了东南亚办事处。随后,阿里巴巴、腾讯、中国移动、京东等一批中国科技企业也纷纷在泰国投资,助力建设“东部经济走廊数字园区”和“泰国数字谷”,帮助泰国建设区域数字枢纽和创新平台。
数字技术与教育体系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动中泰合作走向制度化、机制化阶段。 2022年,两国发表《中泰关于构建更加强大、更加繁荣、更加可持续的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签署了包括科技合作在内的5项双边协议,涉及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科技信息科学、机器人等多个关键领域。
20年23日,在第五届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论坛上,双方启动成立“中泰大学数字教育发展合作专业委员会”和“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
2024年,“中泰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研讨会”在清迈召开,并发布“清迈数字化倡议”,明确提出通过开发课程体系、共享平台资源、推动产业建设与中泰教育解决方案融合,深化赋能数字技术在教育体系中的应用。
面向未来,谱写中泰合作新篇章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本世纪所未见的根本性变化。教育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工程,也是国际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并和平共处。展望未来,中泰教育合作要坚持共识、共享、共建、共育、共赢“五个重点”。一是深化战略共识。继续加强中泰教育政策对接,强化顶层设计和机制链接,促进两国教育、科技、人才共同发展。二是促进资源共享。加快建设“中泰教育云平台”,整合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平台互联,推广教育资源。资源更大规模地流动和共享。三是建立共建机制。建立中泰大学校长年度论坛和职业教育联合机制,推动双边教育发展定期进行教育规划咨询。依托“中泰语言职业教育研究院”等平台,推动课程标准共制定、师资培训共推进、技能基地共建,构建从政策引导到教学实施的闭环机制链。四是加强人才联合培养。重点落实“中泰职业技术教育合作210工程”,推动210名高素质华人贵族与泰国当地教育体系有效对接,在课程标准、教材建设、实习实训等关键方面制定系统解决方案。通过共建专业联盟、产业学院等形式,推动“共建-共育-共享”的良性循环。五是实现共赢发展。利用教育我们将以最终合作为纽带,推动中泰两国在经济、科技、人文等领域的联系与融合,促进地区协调发展和人心深度融合,共同打造泰国华人命运共同体在教育领域的生动典范和典型。
五十年春秋,五十年守望相助。中泰教育合作不仅是“中泰一家亲”的生动体现,也是构建中泰命运共同体的坚实支柱。回顾过去,教育在两国整体合作中始终占据核心战略地位。从语言教学到高等教育,从职业培训到数字赋能,教育不断搭建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展望未来,秦中泰要继续以教育为纽带、以科技为引擎、以人才为支撑,打造更加多元化、开放化、体系化的合作格局。它将有力推动教育合作高质量发展,谱写合作共赢、互学互鉴、民心相通的黄金篇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6日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