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路八军”:细微处见精神

日期:2025-10-23 浏览:

作者:范宗柴(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一级导演)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银幕上掀起了一股题材创作热潮。众多作品中,纪录片《我是八路军》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中央党史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河北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并特别演出。继续稳居传播指数热门电视纪录片排行榜第一名,受到各界关注和好评。 八路军是由红军主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改编而成。观众对八军路并不陌生。南泥湾、战路战争、骑兵团、平型关大捷、游击战、狼牙山五壮士等故事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如果想用一部纪录片讲述八路军的辉煌历史,如何构建章节就成为创作的关键。 《我是八路军》的内容大体遵循从“抗日誓言”到“伟大胜利”的时间线,但也没有打破线性叙事的自然思维,大胆采用点点结构,给观众不同的观察视角。影片每一集都有自己的小故事,既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经典战役的回忆,也有《抗敌剧社》等人文短篇故事,令人耳目一新。 当然,分散的视角并不一定意味着不稳定。 “我是艾《第八军路线》以碎片化的历史叙述,选材精良,结构严谨,全面展现了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等八军路线的主要根据地,八军路线下的主力部队如115师、120师、129师等,以及许多重大战役。 文艺剧、官兵、普通百姓。有命悬一线的惊心动魄的突破,也有拯救日本孤儿的情感回味。攻城有数百兵团,南泥湾也有生产劳动。也有杀匪复仇的热血精神,也有奋勇杀敌的年轻人。可以说“大弦是 喧闹如雨,细弦如耳语。噪音与子弹混杂在一起,巨大的声响ds落在玉盘上。” “聚如一团火,散如满天星”。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我是路八军”的独特之美。影片贯穿“抗战是军事斗争”的传统叙事,清晰呈现了我军八路在敌后根据地建设、文化宣传、干部培训、军民互助等方面的多维功底,深入探讨了“军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度联结。 如果说零散的视角构成了影片的叙事框架,那么经历者的口述将为影片注入饱满的血肉。纪录片名为《我是八路军》,强调“我”的第一视角,通过亲历者的珍贵影像真实还原历史场景。影片采访了140余名八级部队领导,包括党政文化领导同志以及普通士兵。面对镜头,他们一脸兴奋;回想起来,他们的话语里充满了青春的骄傲。那些战壕里的生死瞬间,行军中饥寒交迫的状况,以及对人民深厚的亲密友爱的感人细节,都让观众感动、感动。人物旁白的两个字幕标记尤其值得注意:一是标记采访时间,多为2004年左右,二是标记人物出生和死亡日期。从这些字幕可以看出,采访素材是二十年前的,过去的受访者大多已经不在人世了。被保存下来的作品保留了八路军指战员生动的面孔和声音,使影片超越了普通影像的意义,将其带入了现实世界。刻在国家记忆中的收藏品的物质水平。 《我是八路军》的口碑和热度证明,红色的厚重历史在今天依然可以“誉满天下”。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网络传播规律的精准把握和创新运用。本片属于中央党史文献研究所创作的“红色相册”系列。该品牌近年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拥抱互联网,以更年轻、更轻松、碎片化的表达方式讲述革命历史。先后上映了《毛泽东的故事》、《邓小平的故事》、《周恩来的故事》等多部精品影片。无论是创作内容的选择,还是形式表达和制作手法的运用,都日趋成熟,成为独具特色的作品。微视频领域的红色赛道。作为系列新作,《我是八路军》同样继承了《红专辑》多元的视角、扎实的史料、年轻的声音等创作优势。 “百年老兵是一部行走的活史”等话题在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共鸣,让他成为打造今年抗日主题的意外“轻骑兵”。 抗战史是一段有血有肉的民族记忆。 《我是八路军》从多元视角还原历史真相,将严谨的学术成果转化为生动易懂的社会记忆。当红色故事在手机屏幕上轻而易举地点开,当革命精神通过指间无声传递时,刻在岁月深处的英雄事迹和流淌在民族血脉里的精神基因,才真正拥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和空间,触及人心。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22日第15页)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