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成祥(中央文史馆馆员、著名文学评论家) 近日,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精心打造“艺海秦风”平台,为《生命之书》《平凡的世界》《主角》《白鹿原》《星空半树》五幅陕西人民美术作品提供集中展示机会。这五部作品均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它们不仅体现了陕西浓郁的人文地方特色,也为文学作品的舞台改编提供了生动的典范。 一个剧团越具有地方文化特色和审美个性,就越能在戏剧的百花园里竞相绽放光芒。多年来,陕西人民艺术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强化自身独特的审美品质,培育独特的戏剧文化品牌,体现艺术视野。我从某种意义上说,方言文字是世界各国人民以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美学认识世界的独特创造。地域特色和审美个性是地方剧团的主要竞争力。如果更多的剧团、剧团能够着力弘扬自身的审美优势,配置自己的文化资源,那么中国戏剧产业将百花齐放。这也是对起义拍摄特定题材、失去自身独特的审美优势和地域特色、同质化、雷同的创作倾向的有力纠正。 经典改编文学是戏剧艺术的重要主题之一,涉及文学思想向戏剧思想的转变。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审美思维:文学作品用文学语言作用于个体的阅读。理解读者,促使每个读者形成相应的空间联想,进而完成审美;戏剧以声音和图像的具体视听语言作用于观众的视听感官,同时鼓励每个听者产生相应的时间联想来完成审美欣赏。两者相比,时间管理更容易。例如,观看表演《红楼梦》时,舞台设计师将大观园融入到舞台上;在阅读小说《红楼梦》时,曹雪芹用二维的文学语言来描写大观园,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对于这两种思维的转换,前人已经做了深入的研究。我的老师钟灵皮老师鼓励我们学习匈牙利美学家乔治·布罗斯登的经典作品《从小说到电影》。前者提供了打个形象的比喻:当小说被改编成电影或戏剧时,改编者不应该是一个爬在小说家膝盖上的忠实翻译者,而应该是一个站在小说家肩膀上的创作者。他必须把小说彻底读懂、粉碎,留下一堆闪烁着文学精神的创作元素,然后按照戏剧艺术思想的规律,重新还原戏剧艺术的“山”。探索之路是艰辛而漫长的。十多年来,陕西人民艺术在这方面努力耕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次展览所演出的五部作品相辅相成、共生互鉴,共同向我们诠释了如何成功地将文学思维转化为戏剧思维。 《忆海秦风》五部作品中,改编自陈言小说的《星空半棵树》为全场演出。第一次。陈言的小说同时蕴含着深厚的思想艺术特色。他作品中的意识形态讽刺往往不是公式或概念的表达,而是通过审美和艺术的处理来呈现;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有一个新的艺术目标,这个目标承载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不意味着“为艺术而艺术”。例如,《舞台》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舞台必须由像刁顺子这样的普通人的诚实劳动来搭建。 《对手》展现了艺术家在经济转型中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星空半树》的主题更大更深。主人公有着如天空般美丽的理想、信念和不变的愿望。小人物也以坚韧的姿态,坚守在“半满”的官司中,捍卫自己的尊严,伸张正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识原著中蕴含的公平正义的法治意识在舞台上得到了艺术化和审美化的表达。这是我们今天应该大力追求的。然而,这项工作仍然存在问题。导演在剧中设计的“动物世界”营造了一种意境,这是小说中“猫头鹰”人物的遗产。但我认为,该组动物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尤其是一些台词被打断。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意义即形式”似乎比“有意义的形式”更好。建议了解群体动物的角色,让这部剧更加简洁凝练,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达到更高的水平。 总的来说,《艺海秦风》为陕西人民艺术这个中国西部主要的戏剧中心提供了一个与国内外同仁交流的重要机会。它不仅展现了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广阔视野和包容性,也是促进戏剧艺术交流互鉴的开创性实践。 《光明日报》(2025年11月12日第16页)